装修材料采购中,“主材” 与 “辅材” 的区分是绕不开的基础课。两者不仅品类差异显著,选购逻辑和避坑重点也大不相同。明确边界、掌握要点,才能避免预算超支、以次充好等问题,让材料采购更高效。
一、主辅材的核心区别与品类划分
(一)主材:影响颜值与功能的 “显性材料”
主材是装修完成后能直接看到的成品材料,决定空间风格与使用体验,需业主重点把控。常见品类包括:
地面材料:瓷砖(客厅、厨卫)、地板(卧室、书房)、地毯(局部点缀);
墙面材料:乳胶漆、壁纸、木饰面、石材、集成墙板;
厨卫主材:橱柜、洁具(马桶、花洒、浴室柜)、水槽、龙头;
门窗类:室内门、防盗门、窗户、窗帘及轨道;
定制类:衣柜、鞋柜、电视柜等定制家具。
这类材料单价高、用量大,占总材料费的 60%-70%,且与装修风格直接相关,需提前确定款式、颜色和品牌。
(二)辅材:隐藏在细节中的 “隐性材料”
辅材是用于施工过程中,起连接、支撑、防护作用的材料,多隐藏在结构内部,虽不直接外露,但影响装修质量和耐久性。主要包括:
结构辅材:水泥、沙子、石膏粉、腻子粉、轻钢龙骨;
连接材料:电线、水管、防水涂料、玻璃胶、美缝剂;
辅料工具:钉子、螺丝、胶带、砂纸、切割片;
基层处理材料:界面剂、石膏线、保温材料、隔音棉。
辅材虽单价低,但品类繁杂,质量差异大,是导致后期漏水、开裂、短路等问题的关键,需严格把控环保性和耐用性。
二、主材选购避坑指南
警惕 “低价引流,以次充好”
瓷砖、地板等主材常以 “特价款” 吸引客户,实则可能是库存残次产品(如瓷砖有色差、地板有划痕)。选购时需核对样品与到货的一致性,要求提供质检报告,明确售后保障(如瓷砖空鼓免费更换)。
定制类材料留足误差空间
定制衣柜、橱柜需现场复尺 2-3 次,合同中注明 “实际尺寸与设计图误差超过 5mm 免费修改”,避免因尺寸偏差导致安装缝隙过大。同时明确板材环保等级(如 E0 级、ENF 级),要求提供检测报告。
门窗安装注重 “三分产品,七分安装”
门窗漏风、渗水多因安装不当,选购时需确认安装团队是否为品牌认证团队,合同中注明 “密封胶使用中性硅酮胶(耐候性强)”,并要求安装后做闭水试验(窗户)和密封性检测。
三、辅材选购避坑要点
水电辅材拒绝 “偷工减料”
电线需选国标铜芯线(照明用 2.5 平方,空调用 4 平方),水管优先选 PPR 管(热熔连接更牢固),且要求 “一管到底”,避免接头过多;防水涂料需刷满 3 遍,墙面高度不低于 1.8 米(淋浴区),闭水试验至少 48 小时。
基层辅材关注环保性
腻子粉、胶类辅材若甲醛超标,会成为长期污染源。选择带 “十环认证” 的腻子粉,玻璃胶选 “中性防霉型”(酸性胶气味大、腐蚀性强),美缝剂优先选水性材料(环保且易清洁)。
小辅料别忽视细节
石膏线拼接处易开裂,需选含玻璃纤维的抗裂石膏线;水泥、沙子需匹配(如贴瓷砖用 32.5 级水泥,砌墙用 42.5 级水泥),避免因标号不符导致空鼓。
四、主辅材搭配实用技巧
风格统一:主材颜色、纹理需呼应(如木地板与木门同色系),辅材(如石膏线、美缝剂)选择中性色(白色、浅灰),避免抢镜;
预算分配:主材优先保证 “高频使用区”(如床垫、沙发选优质款),辅材重点投入 “隐蔽工程”(水电、防水不省钱);
采购时机:主材提前 1-2 个月预订(定制类需 30-45 天生产周期),辅材随用随买(避免堆放受潮)。
区分主辅材是装修采购的第一步,把握 “主材看颜值与品牌,辅材重质量与环保” 的原则,结合避坑技巧,才能让材料采购既省心又可靠。